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常态下建材地勘单位的创新与发展

分类:
总队新闻
来源:
陕西总队
发布时间:
2016/02/04 18:32

  自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以来的一段时期,由于国家加大基础建设投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以及城市大规模的拆迁改造等,直接拉动了对矿产资源需要的增长,使建材地勘产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同时也为工勘、测绘、基础施工等地勘延伸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这期间,陕西省也迎来了水泥企业遍地开花、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兴起的局面,建材陕西总队也顺势而上,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但自2012年以来,受世界经济下行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矿业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的状态,随着矿产品价格的大幅下滑,许多矿山企业难以为继,社会资本进入到找矿领域明显下降。同时,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放缓,新开发建设的高速公路及铁路项目明显减少,建材地勘单位所从事的传统产业面临着了巨大的冲击,以往一片大好的市场局面已不复存在。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转变: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在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建材地勘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一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由高转中,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减少,矿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社会资本对商业地勘项目的投入减少,矿产勘查进入由快到缓的转型期,在较长的一个时期还看不到回暖的迹象;二是随着国家加大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和投入,在传统建材矿产品勘探开发的政策性限制方面不断加强,对地勘单位,尤其对主要从事建材非金属矿勘探的建材地勘队伍影响很大;三是地勘行业的行业性质决定了人才队伍结构的单一和生存发展空间的有限,以“打工经济”的模式为主,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点,实力不强,创新发展实现转型困难重重。

  但也应该看到,虽然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矿业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国内矿产勘查市场遇冷,但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新兴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对矿产资源的强劲需求,地勘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心,正确研判建材地勘行业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所面临的的新的形势,统筹规划,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应对压力和挑战,化危为机,走出一条建材地勘行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首先要加强队伍建设。建材地勘单位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自身的综合实力是确保生存和实现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勘查市场萎缩,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要苦练内功增强实力,否则就会被淘汰。一是要加强资质建设。较高较全的资质,就意味着能够把握更多的市场机会,在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优势;二是要提升装备和专业技术能力,适应建材地勘单位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延伸的需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先进高效的专业能力和技术装备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品牌形象;三是加强职工队伍建设。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造就了建材地勘单位职工队伍吃苦耐劳、团结敬业的精神风貌,在新的形势下,应当发挥优良传统,教育和引导职工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克服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的错误观念,增强危机意识、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起迎接挑战、敢想敢干、有所作为的坚定信念。

  其次要立足传统实现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围绕保护环境及环境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尤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把“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写进了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这为建材地勘单位调整业务方向,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环境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更广阔的领域。近几年来,建材陕西总队把发展地质灾害治理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产业作为实现地勘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不断完善提高资质和技术能力,承揽了多项设计及施工项目,尤其是今年开展的扶风县乔山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施工,为治理陕西渭北地区因开山采石所形成的“旱腰带”树立了标杆工程,受到当地政府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另外,虽然市场商业地勘项目受市场因素影响萎缩,但矿业作为基础性行业,对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重要的资源保障作用。因此,不管市场上矿产品的价格走势如何,国家对于找矿工作的支持与投入力度都不会随意缩减,从近几年看,中央财政用于地质找矿的投入始终没有缩减。同时应当看到,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指导思想,对矿产品的需求方向发生了变化,对找矿勘探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应看到,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孕育着发展的机遇。当前矿业市场低迷,这同样也给建材地勘单位利用自身专业技术和政策优势开展矿业权商业化运作提供的良好时机,建材地勘单位可以通过自主勘探或与社会单位合作的形式,以较低的成本持有一部分优质矿业权,待时机成熟时获取较好效益。同时也可利用矿业权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矿产品开发项目,实现从“打工型”经济向产业发展型转变,力求最大限度培育支撑产业,重建“造血系统”,摆脱市场初级谋生手段的尴尬境地。

  近年来,建材陕西总队适应国家政策,转变过去传统的业务格局和局限的工作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借助陕西省开展矿山资源整合和实施找矿突破战略带来的机遇,积极主动开展各项工作,先后承担了旬阳棕溪一带同多金属矿整装勘查,以及陕北延安地区千亿吨岩盐矿找矿等多项国家基金项目,同时抓住市场契机,与社会合作积极开展了矿权的商业化运作。借助这些项目的开展,建材陕西总队地勘产业拓展了业务领域、锻炼了技术队伍、增强了整体实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通过实践,进一步从战略上明确了建材陕西总队地勘产业未来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从建材地勘产业延伸出的工程勘察、测绘及地理信息、基础施工等产业同样也要在新的形势下,创新发展理念、调整市场经营方向,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结构性调整,围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的国家总体战略,做到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服务,为防灾减灾做好服务,为新型城镇化、现代工业、现代农业、重大工程建设做好服务,为民生做好服务,把中材集团对建材地勘单位提出的“四个拓展”的大地质、大服务、大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全面推进地勘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拓展海外市场。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和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对建材地勘单位开拓海外地质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国许多矿山和工程建设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非洲、南亚和东南亚、澳大利亚、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在这方面,建材地勘单位可以采取“借船出海”的模式,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在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寻求发展。开拓海外市场所承受的风险和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但只要坚定信心,通过学习和借鉴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建设,做好各项充分准备,就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走出一条发展的新路。

  第四、实现管理精细化和成果精品化。一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引导和教育职工树立遵规守矩,依法依规治企的观念,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二要加强管理降本增效,建立起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的内控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各项非生产费用的开支,提高经济效益;三要提高成果质量,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加强过程控制和成果审核,严把质量关,为社会和业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以良好的信誉赢得市场;四要形成诚信机制,健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决策质量和效率,重信守诺,依法参与竞争、全面履行合同。同时面对诚信缺失的工程市场现状,积极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重视合同的审核管理,加强工程款的催收力度,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经营风险和资金风险。

  第五、加强建材地勘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建材地勘单位应该在大力弘扬“三光荣”和“四特别”的地质人精神基础之上,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凝练广泛借鉴,建立富有时代感的、具有建材地勘产业特点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和职工队伍的核心价值观,团结和凝聚起广大职工的力量和智慧,尤其是让新一代青年职工树立起正确的事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从事建材地质事业为荣、以投身到单位的改革和发展中为荣。要践行习书记提出的“要让群众们有更多获得感”的精神,努力提高建材地勘行业职工的待遇,让职工群众们的艰苦奋斗和奉献得到回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六,要加强对建材地勘行业的社会宣传。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加之原来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作和队伍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因此建材地勘单位都不太重视宣传报道工作,社会对建材地勘行业的发展知之甚少,甚至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建材地勘行业也要学会运用媒体,包括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加强宣传,全面报道广大职工,特别是年轻职工富有理想、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塑造起建材地勘单位朝气蓬勃的现代化企业形象。同时,要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品牌推广意识和广告营销意识,让辛勤努力的工作成果和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同,提升地勘单位的社会地位,塑造良好品牌形象,从而主动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文 王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