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最美地质人

分类:
总队新闻
来源:
陕西总队
发布时间:
2015/01/29 11:22

                                       ——追忆陕西总队老共产党员、退休老地质专家张光荣同志

 

 

  鲜花肃穆、松柏低垂,2015年元月13日上午9时30分,张光荣同志的遗体捐献仪式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隆重举行。

  张光荣同志静静地躺在鲜花松柏中,神态那么安详,一生中的三个愿望都已经实现,老人的心里已了无牵挂。

  就在老人走前的一个礼拜,他步履蹒跚地来到总队办公楼,将精心编辑和装订的三厚本《2014年党和国家大事记》亲手交给总队党委,他说:“整理这些资料让我的生活很充实,有事做,但年纪大了,精力不行了,眼睛也看不清了,今年我可能再弄不了了”;就在老人走前的一个礼拜,在离退休支部意见征集会上,老人衷心祝愿总队的发展和职工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也就是在老人走前的一个礼拜,在人民网上刊登了《最美地质人张光荣同志的事迹材料》,让所有知道他的人无不心生敬意。

  遗像前,整齐摆放着张光荣同志生前向总队党委上交的学习材料,和刊登老人事迹的报纸资料;大屏幕上,一张张照片中老人的音容笑貌仿佛昨日。无以寄送哀思,只有把老人生前的点点滴滴放在心中,慢慢用时间来回忆、感受、感动。

  西安市眼库中心主任说:就在告别仪式前一天,老人的一个眼角膜已经开始工作;也就在告别仪式举行同时,老人另一只眼角膜的移植手术正在进行中,即将给另一名角膜病患者带来光明。而在随后的报道中得知,从2004年到2014年,西安市只有62位角膜捐献者,在2014年只有7位,而张光荣同志和相濡以沫的老伴唐从光老人,就是这其中的两位!

  “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张光荣同志把自己的一切报答给了党和国家。老人一生为人高尚、胸襟坦荡、兢兢业业、与人为善,他的崇高风范和伟大善举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张光荣同志是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陕西总队的一名退休地质工程师。在张光荣同志40多年的地质生涯中,他服从组织安排,工作兢兢业业,一生无怨无悔,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找矿和矿物晶体研究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八十岁高龄、有着五十七年党龄的张光荣同志,自愿向党组织缴纳5700元一次性党费,并表达了百年之后向祖国医学事业捐献遗体的愿望,展示出老一代知识分子忠于党、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怀。

  一、热爱地质事业,一生执着无怨无悔

  1952年,19岁的张光荣从四川省资中县中学毕业,那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品学兼优的张光荣怀抱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多找宝藏的美好愿望,走进了北京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开始了自己40余年的地质人生。

  大学毕业后,张光荣同志放弃了到国家部委工作的机会,选择留在学校,与我国著名的结晶矿物学家彭志忠教授一起,成立了矿物教研室,开展结晶矿物学的研究工作。

  在那个时代,我国用于结晶矿物研究的仪器设备还相当缺乏,张光荣同志协助彭志忠教授,和教研室的同志们一起自己动手,将医用的X光机进行改造用于矿物研究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张光荣同志所在的矿物教研室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葡萄石晶体结构分析”、“包头矿晶体结构分析”、“香花石晶体结构分析”等结晶矿物科学研究,取得了在国际上都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期间,张光荣同志还协助彭志忠教授编写了《X射线分析》和《X射线分析简明教程》的著作,共同完成的《若干矿物晶体结构和晶体化学研究》成果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62年9月,张光荣同志接受组织安排,从北京地质学院调到原国家建材部地质公司继续从事矿物研究工作。在地质公司,张光荣同志在彭志忠教授的协助下,经过多方努力,从前苏联引进了我国第一台“YPc-60型结构分析用X光机”用于矿物结构分析研究。从此,张光荣同志便和这台仪器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伴随着他走南闯北,度过了以后的31年工作生涯。

  当时,这台仪器属于国家机密,在引进之初就制定了专人专用,仪器到哪人就到哪的制度。于是张光荣同志义无反顾地接受组织安排,肩负起了管理使用这台仪器的重任,这台仪器被调拨到哪里,张光荣同志的工作岗位就被安排在哪里。随着这台仪器,张光荣同志离开北京来到西安,被下放到驻马店五七干校,又返回北京,再次又调到西安……,31年里,张光荣同志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历尽千辛万苦,但从来无怨无悔。

  直到1993年张光荣同志退休的时候,上级单位安排专人来接收这台仪器,当看到这台已有31年历史但保养如新,仍在正常工作的设备;看到一摞摞精心整理的使用记录和研究资料时,无不为张光荣同志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所折服。

  张光荣同志长期从事岩石和矿物晶体分析研究工作,“业精于勤”是张光荣同志的座右铭。在工作中,张光荣同志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为我国的地质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曾长期担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全国矿物X射线晶体学委员会、全国成因矿物学专业委员会、陕西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等多个地质专业学会的委员,并荣获过原国家建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被国际结晶学会授予“世界结晶学家”称号,编著的《蛇纹石矿物学性能测试》、《中国石墨矿床地质》等多部著作和数十篇学术论文在地质学界有着广泛影响,其中《陕西省略阳县五花石的矿物学研究》还被收录在美国化学学会《化学文摘》中。正是由于张光荣同志在岩石和矿物晶体分析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在1987年被原国家建材局首批授予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并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享受国家及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待人诚恳、正直坦荡的处事之道,是张光荣同志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直到今天,和他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同志们,无论年龄大小,都亲切地尊称张光荣同志为“张老师”。

  张光荣同志退休后,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关心着陕西总队的发展。自退休至今,他一直担任着离退休支部党小组长,积极参加和支持陕西总队党委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每年收缴党小组成员党费的工作中,张光荣同志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亲自来到每个党员的家中,遇到离家在外无法联系的党员,张光荣同志都是自己先垫交,从来不因此而影响党费收缴工作。更难能可贵的是,张光荣同志作为一名老党员,每当在陕西总队工作需要的时候都能够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积极献计献策,不顾年老体迈协助单位四处奔走。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出了陕西总队一百二十余名离退休党员和三百五十余名离退休职工关心总队发展、热爱总队事业的崇高精神风尚。

  2007年,已退休多年的张光荣同志得知他曾经工作过的陕西总队测试研究所接受国家发改委的委托,负责编制《非金属矿物和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系列行业标准和《刚玉粉化学分析》国家标准。张光荣同志主动来到测试所了解规范的编制情况,并结合自己在岩石矿物分析方面的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参与规范编写的年青技术人员受益匪浅。

  二、忠于信仰,把一切献给党和国家

  一位八旬高龄的老人,一生中有着多少或是坎坷或是辉煌的经历,但张光荣同志从来没有忘记1956年4月3日,因为这是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他在记录自己一生经历的《党在我心中》的自传手稿中写到:我这一生的纪实是在2012年4月3日我入党56年那天开始整理的,到8月1日全部完成,用了3个月零29天。我自问没有白活,向党、国家、人民交上了一份及格的答卷,报答党、国家、人民给予我的那么多的精神和物质上永不磨灭的信仰和食粮,永远铭记“饮水思源”、“点滴之恩涌泉相报”,不忘中国共产党,永远跟党走。十八大前夕张光荣同志向党组织缴纳的5700元一次性党费,就是用五十七年的党龄汇集起来的,对张光荣同志有着特殊的意义,体现出了张光荣同志对党的忠诚热爱,体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信仰。

  对张光荣同志来说,共产党员的崇高信仰永远是他一生无悔的追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张光荣同志利用手中的资料和书籍,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事件一件一件亲笔摘抄下来汇集成册,交到陕西总队党委,表达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他在封页上写道:“值此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喜庆日子即将到来之际,为了表达对党对新中国的祝福,将经过学习、收集整理出建国六十周年历史按顺序整理成大事记,那是难忘的记忆,表示向党和新中国的祝福和心意。”

  在开展创先争优、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中,张光荣同志向党组织递交了学习我国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同志的心得体会,他认真摘抄了吴大观同志的生平事迹,并写道:“作为一名退休技术人员,我要学习吴大观同志刻苦钻研、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德,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境界,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张光荣同志同样经过精心整理,将建党九十年以来的大事件按照年代顺序亲笔摘录下来,表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生日的祝贺,他在页首写下这样一段话:万岁!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程;永恒!一切为了中国和世界人民;奋进!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建国六十周年大事记》、《建党九十周年大事记》、《向吴大观同志学习心得体会》、《把一切献给党—一份向党汇报的人生答卷》、《自党的十六大以来重要会议资料汇编》、《2013年、2014年党和国家部分大事纪实》……,在陕西总队党委办公室的资料柜里,保存着张光荣同志多年来向党组织递交的一份份饱含真情的文字材料。这一页页看似平凡普通的文字,没有多么华丽的词藻,但它饱含着张光荣同志对党的事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一位八旬的老人,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来都把党和国家放在自己心中最高的位置。张光荣同志把对党、对祖国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怀倾注到一页页文字中,一段段话语中,既是张光荣同志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陕西总队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奉献社会,崇高善举令人敬仰

  张光荣同志的老伴唐从光老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两人既是校友又是同事,相濡以沫伉俪情深,携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晚年,两位老人共同作出了一个决定,在百年之后,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国家的医学事业,为社会再做一点贡献。张光荣同志在他的自述中这样写道:“在这同时我还有一件事,就是一生的最终愿望,把遗体捐献给医学解剖研究,为党、国家、人民尽到最后的忠孝之心,为子孙后代献出一份爱心。我这一生最突出的生理现象是肠胃特别健康,能吃能喝,两臂力气很大能提重活。”

  2012年11月27日晚8点,老伴唐从光老人不幸因病去世,张光荣同志强忍悲痛,按照两人的约定,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协助下,办理了唐从光老人的遗体捐献手续,将眼角膜捐献给西安市眼库,将遗体用于医学解剖研究。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张光荣同志和老伴唐从光老人常说的一句话,离世的时候,唐从光老人依然关心着别人,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在遗体捐献仪式上,所有的人都把张光荣同志和老伴唐从光老人的伟大善举深深地记在了心底。老伴唐从光老人虽然离开了张光荣同志,但她的身体依然还在为医学事业服务着,帮助更多的人解除病痛;她的眼角膜依然还在工作着,还在替她注视着这个美丽的世界……。

  2012年,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中国建材报、中材集团报在得知张光荣同志的事迹后,纷纷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陕西省委直属机关工委、中材集团党委、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直属机关党委、陕西省建材工业协会党委、陕西总队党委开展了向张光荣同志学习的活动,号召广大党员以张光荣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对党的理想无限忠诚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学习他对党的工作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

  在张光荣同志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一名老地质工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张光荣同志是一位值得所有人敬重的最美地质人,他的美就在于他对地质事业的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就在于他对党、对国家的无限热爱和坚定忠诚。

 

红色地质工程师(陕西卫视)

 

陕西省委省直机关工委探望张光荣同志

 

向张光荣同志学习在职职工大会

 

张光荣同志5700元党费收据

 

张光荣同志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

 

张光荣同志交给总队党委的学习资料

 

(文/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