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读后感
在现在数据化时代中,电子读物或者“听书”的新形式逐渐成为读书学习的主流方式。但相比较下,我还是更喜欢纸质读物,独立存在,感觉自己是真正看过这本书的。也因为在选择一本书的时候,优质的封面设计和内页印刷都会成为吸引我的闪光点。比起理论类书籍,我更喜欢看一些人物传记,文风轻松,代入感强,看别人的人生经历,就像是翻看使用说明书,可以帮助我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避免重复人生的弯路,成为我的“人生指南”。作者的经历,经过时间的沉淀将它呈现在书中,等我看完之后,可能就会变成我人生的“使用说明”。哪怕没能领悟其中的意义,只是简单的知道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听了别人的经历,都可以丰富我的认知。让精神遨游,去看看世界。
当不再有急功近利之心后,读书就一下轻松许多,在选书的时候亦“随心所欲”了,只要我觉得内容有用并且正能量那就是可以选择的一本好书。我看过最“没有思想内涵”的一本书,是教你如何对家里物品进行“归纳”、“断舍离”的书,读了一半就发现,把杂物丢进收纳盒里,将盒子摞在一起,确实比在桌子上放着看起来整洁许多。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远见》,就是一本真正意义的“工具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吸引我:如何做出对未来有利的选择?
最开始的引言中,就讲了一位读者的亲身经历。早年间,他的父亲在下岗之后,将卖了房子才筹来的资金,在出租车和大货车中,选择了大货车。结果就是,房子和出租车牌疯狂涨价和升值。这段经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却没有答案的问题。决策往往与利益相关,因此做出科学的决策,不仅保护我们的利益不受损,还可以将利益更大化。那如何科学的做决策?
作者史蒂文•约翰逊,用了一个关于环境治理的故事作为整本书的开始,警醒读者要意识到:错误决策带来的后果会影响数万年,并且可能无法逆转。约一万年前,曼哈顿一个风景如画的绿洲,在经历了错误的判断和当时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不作为之后,原本可以成为国家公园的宝地,最终在十九世纪40年代时变成了美国有名的贫民窟,“五点区”。从风景如画的集水池到满地污水脏乱差,作者分析,是因在对事态发展认识不足时就盲目地进行决策。他还通过很多名人故事来强调,不止环境,很多时候都是灾难来临时,人们才知道决策失误。因此决策者要将眼光放长远。从环境上来看,决策会影响整个人类数百年数千年。对于个人来说,你的决定很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如此更能理解,决策中最重要的正如这本书的书名《远见》,要眼光长远,眼界放宽,事物除了正面不一定只有反面。
想要开阔眼界获得更多选项,作者还教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听从有用的意见,或许“智囊团”能提供更多可能性。这里提到一个实验,因一个谋杀案,召集了几名学生开展集思会,共享所有信息,需要他们在已知嫌疑人中找到真凶。会议中,几名学生给出各自答案,经过整理汇总,综合出的结果最终与案件真实情况吻合度达70%。通过听取意见获得更多的想法时,才更容易避开决策时的盲点。
结合前两点,先眼光长远忌单一思维,再掌握有价值的信息丰富选项,而后根据需求对价值加权赋值,根据价值进行排序,自然更容易做出最优选择。
以上就是一个科学决策的大致步骤。其实在生活中,不论是否处在决策过程,都可以使用“眼光长远,头脑清晰;听从意见,学会分析”的思考模式。养成良好的思考方式,收获的不止是决策的技能。纽约时报评价:“约翰逊讲故事的本领超群。”我非常赞同。本书中的几个案例都贴合实际生活,强烈的代入感很容易让我对错误的决定感到遗憾、可惜。这也是前面说到的,读书可以通过别人的经历丰富我的认识,用别人的经历警醒自己。
这本书确实符合一个工具、一个“使用说明”的角色,是很实用的“人生指南”。认真培养良好的思考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决策技巧,将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带来有益、深远的影响。
(文 杜晨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