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曾仕强先生《易经的奥秘》讲座的播出,一股曾仕强热在全国掀起,相关书籍纷纷出版。台湾和大陆体制不同,主流意识迥异,看看台湾学者对中华文化的想法,有好处,起码给出一条新思路,可以借鉴参考。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我看了曾先生的一些书,如:《易经的奥秘》、《走进乾坤的门户》、《论语的生活智慧》、《易经的中道思维》等等。看曾先生的书,最大收获不是他介绍的易经,而是他对孔子的评价,对儒学的评价。这些对我来说很值得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谈到《论语》,我想我们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学习过,至少在我们中学阶段,大多数人都背诵、研习过,不过那时候的我们主要以诵读、记忆为主,为的是考试的需要,而其中的叙述方式应该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与煎熬,毕竟距离我们现代两千多年了,时代的巨大差异、语言习惯的不断变化读起来生涩难懂,但是如果我们要学习、发扬并传播传统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那么学习《论语》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性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两千多年延绵不断的载体,记录了至圣先师孔子及其弟子之间交流学习经历,是我们研习儒家文化的启蒙读物和经典著作。下面简要归纳了一些学习体会。
一、孔子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孔子发现和探索了中华文化的原点。孔子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时代,继承发扬周礼文化,而周礼制度正是影响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源头,例如我们现在各个省份的简称鲁(山东)、晋(山西)、秦(陕西)等均是西周分封制度下延续传承而来,因此儒家文化对是我们中华文明传承千年而不衰退的根基。
2.孔子整理和梳理了易经哲学,使其成为中国哲学的源头,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是我们中华民族思维哲学的根本,讲求平衡中庸之道,万事万物顺应天道方可长久不衰,与当今构建人类和自然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
3.孔子总结了他之前三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形成了王朝兴衰更替的宝贵经验教训。所以孔子成为继承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
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两千多年来大一统的中国农业社会的主导思想。在中西方历史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儒家文化凸显的历史意义尤为突出。
1.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提出恢复周礼,重建国家等级次序的政治主张。
2.以“复礼”为目标,以“仁”为根本,提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
3.重新解释了易经哲学,提出“天尊地卑”的哲学观点,为“礼”、“仁”定位和正名。建立起儒家哲学的基础。
4.阐述了以“仁”为中心的治国安民的施政纲领。
5.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行动纲领。
以上思想的集成,形成了完善的儒家思想体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从而确定了孔子成为中华文化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
三、从历史哲学的角度看,孔子提倡的“四书五经”教育体系和由此引发的科举文官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稳定器,使中华民族的国家和文化传统延年数千年而不中断。而孔子提出的礼义思想和仁义道德思想,忠孝思想,宗族思想,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使我们一次次打败外来侵略者,让中华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
四、同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时代的特殊性,从而由《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历史的和封建的烙印。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论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华文化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文 张晨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