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Culture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有感

分类:
职工风采
来源:
陕西总队
发布时间:
2023/05/15 13:16

  “在无垠的沙漠里,有一片美丽的绿洲,绿洲里藏着一颗闪亮的珍珠”,这颗珍珠就是敦煌莫高窟。2017年11月,我和研究生小伙伴因参与课题组项目有幸游览参观了莫高窟,为我国有如此伟大的艺术瑰宝而震撼,也为华夏文明的辉煌璀璨而自豪,心中更是对穷尽一生去保护这世界文化宝藏的人们充满敬意。

  敦煌之行后,我对敦煌文化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了《敦煌》、《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等书籍。《我心归处是敦煌》讲述了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与莫高窟一生的羁绊,由樊锦诗口述,北大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撰稿,前后撰写了近四年时间,于2019年10月完成出版。

  书中,樊锦诗口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敦煌的历史以及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并且深情回忆家人、同事,回忆起与常书鸿、段文杰、宿白、苏秉琦、季羡林等老师前辈进行敦煌文化交流时的往事。书中还收录了一批珍贵的资料,全面展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并且详细讲述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樊锦诗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她作为敦煌守护人的悲喜哀乐。她从事石窟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近六十年,面对时代起伏与个人命运的坎坷,面对敦煌恶劣的环境,始终坚定地守护着荒野大漠里的735座洞窟。在她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不断引入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手段,拓展研究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开展“数字敦煌”的影像拍摄与数据库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她把一生献给了敦煌,借用她的话说是“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她与先生彭金章的爱情“相识未名湖,相知珞珈山,相守莫高窟”,在先生的理解、支持与付出下,她得以守护敦煌艺术的瑰宝。樊锦诗在书中多次谈到了先生和家庭为她所做的牺牲,表达了深深的愧疚之情。

  家庭与工作,个人与国家,若无法兼得,要如何选择呢?在历经百般犹豫、挣扎、割舍后,樊锦诗和老一辈莫高人依然选择坚守敦煌,这种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家国情怀,是一种崇高的“莫高精神”。这种精神是敦煌研究院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也将薪火相传。樊锦诗守护莫高窟,坚守大漠,这是她个人的奉献,却也极具代表性。这份“守一不移”让我不禁联想到地质“三光荣精神”,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地质之魂”,曾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勘工作者,他们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为地勘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老一辈地勘人的时代精神与先进事迹让我们这些青年员工从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国之强大,需要有这样的坚守精神,奉献精神。

  于樊锦诗而言,对敦煌的热爱,让她把大半辈子的时光都留在这个漫漫黄沙的荒凉之地,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从青涩懵懂到胸襟广阔。日子很苦,但只要心中有热爱,生活便有了慰籍。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热爱可抵眼前苟且”,若你希望余生无悔,不妨暂停无意义的生活,勇敢地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奋斗,脚踏实地用行动收获未来的美好,不负青春,不负时光。

(文 唐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