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我是一九八三年从部队转业到陕西总队工作的。我在总队工作了近20年,亲身经历并参与了总队的许多重大改革发展举措,亲眼所见总队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中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生产经营创社会收入由当初的几十万元实现了现在产值过亿、利润几千万元的飞跃;经营效益稳步上升,单位积累逐年增加,职工收入成倍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总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日俱增,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所有这些巨大变化,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深入人心,深得民意,同时彰显了陕西总队地质人的聪明才智以及广大干部职工团结拼搏、敢于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地质是个艰苦的行业,我们所从事的工作面对艰苦恶劣的野外自然环境,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必须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的精神、舍小家顾大家的思想觉悟来对待工作,要敢于担当,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奋勇拼搏。尤其我们的钻探施工队伍,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光要付出体力劳动,也颇具智慧,全凭用心摸索和认真分析来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用同志们自己的话讲:“有眼干的看不见的活”,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孔内事故。一旦发生事故,不仅劳动强度加大,生产成本更是翻几倍、十几倍的增加,弄不好还可能出现前功尽弃的局面。所以同志们不仅要学习钻探技术,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总队党委开展“征集老照片”活动,我作为一名建材地质队伍的老职工,用手里保留的这些历史照片,回顾当年的一幕幕工作情景。
1987年,我们在陕北府谷县开展石灰岩勘探任务,施工环境挺好,我们住在已经废弃的水电站空房里,每天能看到涛涛激流黄河水,但是由于黄河的堤岸又高又陡,像刀切豆腐那样笔直,山羊也不敢挑战攀登此崖。我们打钻找不到能从黄河取水的位置,不得不顺黄河沿一直寻找,终于在距离施工现场约2公里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冲沟能够连接到黄河水面,人也能下到沟底,我们在那里建立了供水站。这张照片是工人们往供水站运水泵。

这样一来就要从西安往工地送水管400多根,运输距离600多公里。一个单程汽车要开近2天,汽油要用两桶。水管运到工地后卸下来堆放在驻地,因供水站建立在荒地上,不通车,我们只好用架子车从黄河沿上的羊肠小路一点一点地运到架子车不能再往前走的地方卸下来,再人工扛到地方。这样算下来,成本增加了好几倍,而且材料太笨重,扛一天下来腰痛背酸、肩膀红肿,但这样的劳动强度贯穿了施工的整个过程。

施工条件因缺水变得差起来,但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终于按时完成了野外施工,大家吃苦受累总算有了好的结果,心理得到了安慰,舒畅。

这张照片是1987年府谷海则庙上天桥工地完成任务于11月5号撤离工地时留下纪念。看看这一身的尘土和泥泞,就知道他们拼劲多么大,可以想象到野外工作是多么艰苦。地质工作者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关心、理解和尊重……
当年类似这样的事例在陕西总队每年都能碰到。1986年眉县营头石墨矿钻探任务,因山上没有汽车路,同志们面对近40吨的机具设备和护孔壁的水泥、白土而发愁。计划经济年代没有奖金,我们也拿不出什么新办法激励大家,只好沿用过去的老办法:一是深入进行思想政治动员,鼓舞士气,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匍下身子,埋头苦干是我们地质人的特质。东西再多,运上去一件少一件;困难再多,克服一个少一个,不怕困难,就怕没信心,不怕东西重,就怕没干劲,人心齐泰山移,发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二是干部带头,为人表率,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跟大家一样扛水管、背水泥、扛白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职工一同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干部的行动无声胜万语。这种办法挺管用,运物上山的工作轰轰烈烈干了起来,而且大家暗中比试,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在工地跑得最快,扛东西最多得莫过于方建军,别人一次扛一根管子,他扛两根,而且跑得快,坚持时间长。方建军虽然已经病故,但他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激励着总队新一代地质人。紧跟方建军之后的有刘建军。这两个建军在眉县工地吃了大苦,是大家学习的楷模。经过众人的奋力拼搏、理解和支持,不仅机具设备安全运上山我们也赶在了大雪封山前完成了任务,又将全部东西运下山,及时送回了西安,我们胜利了,困难低头了。时至今日,回忆起那段经历,仍令人振奋不已,倍感自豪!

眉县工地留守人员撤离工地时,已是冰天雪地,无法通汽车了,只好沿着山间小路往山下走了,这张照片是冒雪往山下的情景。
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砥砺前行。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取得的;陕西总队60多年的改革发展,也是总队几代建材地质人用智慧和汗水凝聚出来的,劳动人民是永远是历史的创造者,劳动最光荣!
(文 王治富)